五律·荷花(并序)
序曰:余与荷花,有缘乎?无缘乎?天知地知也。吾家住江南水乡,自幼结缘于水。门口有塘,曰荷花塘,每年夏日,荷塘风光,览赏不尽,应是有缘矣。及至稍长,负笈江城,偶遇芳荷,情有独钟,因赴南海,失之交臂,遗憾终生,确是无缘也!然近日反思,念其素昧无知,品性无邪,感其直白,哀其苦衷,仍觉值得一赞,遂作五律一首,以释旧痕,以明心迹,云尔。
十亩风光水,
红蕖间白蕖。
波痕裁细细,
仙子立姝姝。
翠滴融天地,
芳飞通有无。
青莲心苦节,
荷合贵金图。
附注:荷花,又名莲花、凌波仙子、净客、芙蕖、水芙蓉等,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,即花苞,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。地下茎长而肥厚,有长节,叶盾圆形。花期6月至9月,有红莲、白花和粉红等多种颜色。荷花种类很多,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,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,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。荷花果实椭圆形,种子卵形,全身皆宝,藕和莲子能食用,莲子、根茎、藕节、荷叶、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。婀娜多姿的荷花,像仙女一样,亭亭玉立,香远益清!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。莲荷的象征意义很丰富,某种意义上说,赏荷也是对中华“和”文化的一种弘扬。有一蒂二花者称并蒂莲,以象男女好合,夫妻恩爱。莲谐音“廉”(洁)、“连”(生),民俗有“一品清莲”,“莲生贵子”等谐音取意!又因为“荷”与“和”是同音,故以荷花为题材的画作颇多,如把梅花与荷花画在一起称“和和美美”,还有“和合二仙”、“一团和气”等等。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、和谐世界,是“荷(和)而不同”,是“荷(和)为贵”。
姝姝,姿态美好、娇艳顺从、怡然自得;的样子。语出清 曾国藩《圣哲画像记》:“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於一先生之前,姝姝而自悦者哉?”
有无,亦作有亡,哲学名词,有或无。语出《老子》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。”司马相如《文选·子虚赋》:“臣楚国之鄙人也,幸得宿卫,十有餘年,时从出游,游於后园,览於有无,然犹未能徧覩也。”李善注:“览於有无,谓或有所见,或復无也。”汉代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驰弋乎神明之囿,览观乎羣臣之有亡。”南朝梁朝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次及宋岱、郭象,鋭思於几神之区;夷甫、裴頠,交辨於有无之域:并独步当时,流声后代。”唐代贾岛《送僧》:“言归文字外,意出有无间。”
青莲,谐音清廉,犹净土,佛家所谓极乐世界。语出南朝梁朝江淹《莲花赋》:“发青莲於王宫,验奇花於陆地。”胡之骥注:“ 观音大士生於王宫,坐青莲花上。”唐太宗《为战阵处立寺诏》:“望法鼓所振,变炎火於青莲;清梵所闻,易苦海於甘露。”明代陈汝元《金莲记·湖赏》:“紫綬金章,錮蔽了白马青莲旧路。”
苦节,意谓俭约过甚,比喻坚守节操,矢志不渝。语出《易·节》:“节,亨。苦节,不可贞。”孔颖达疏:“节须得中。为节过苦,伤於刻薄。物所不堪,不可復正。故曰‘苦节,不可贞’也。”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以武苦节老臣,令朝朔望,号称祭酒,甚优宠之。”宋代陆游《涟漪亭赏梅》:“苦节雪中逢汉使,高标泽畔见湘纍。”明代孙仁孺《东郭记·殆不可复》:“想於陵仲子真清洁,处尘世甘心苦节。”
荷合,谐音和合,和睦同心。语出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内之父子兄弟作怨讎,皆有离散之心,不能相和合。”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:“施教导民,上下和合。” 唐代元稹《辨日旁瑞气状》:“臣下忠诚辅主,国中欢喜和合。”
金图,即图篆,封建时代认为的上天的策命。语出南朝梁朝江淹《萧骠骑让封第三表》:“先王所以长世,后睿所以字氓,纘金图之要,辅枢历之机者也。”《陈书·徐陵传》:“我大梁应金图而有亢,纂玉镜而犹屯。”
评论